未来5年内,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/3将被出局,有1/3将转型为批零兼具的体验式购物中心,还有1/3将顺利构建线上与线下接入。周末到大商场逛,走累了吃饭睡觉,下午再行看个电影。曾几何时,这一模式极为被尊崇,甚至沦为商业地产的经典模式,受到许多城市的拷贝。但是,随着更加多同质化的购物商场经常出现,很多购物商场人流冷清,甚至被迫关门结业。据记者理解,8月27日,青岛阳光百货重开;8月31日重庆万象城百盛购物中心重开;9月1日,沈阳幸光百货重开这些重开的百货市场、购物中心,是中国实体商品交易市场南北紧店潮的一个缩影。9月5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公布《流通蓝皮书:中国商业发展报告(2016~2017)》(以下全称蓝皮书)认为,未来5年内,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/3将被出局,有1/3将转型为批零兼具的体验式购物中心,还有1/3将顺利构建线上与线下接入。事实上,受到网络冲击,加之实体商业店铺房租下降较慢等因素,许多实体店早就运营艰难。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他记者,实体店关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展现出。而记者得知,实体店铺关张背后原因简单,有一些与地方政府大上快干商业地产综合体,以至于导致相当严重不足有关。实体店重开潮坐落于重庆九龙坡区万象城的百盛购物中心大门关上。该中心运营两年多,刚在8月底关张。而在5个月前,重庆大坪百盛也遭遇某种程度的关门命运。没人气,不关口敢。9月5日,一位在万象城门口招募餐饮做生意的人对记者说道。